365体育手机版app下载中国党形象建设:经验与启示2016年10月16日,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四届(2016)学术年会学科专场“中国党形象建设:经验与启示”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会议由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复旦大学“中国党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党形象建设研究”课题组联合主办。来自全国近20所高校、党校等6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并进行学术交流。现刊登论坛部分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加强党和国家的形象建设,是一个非常紧迫和重要的课题。它是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的需要,也是巩固党执政基础的需要。
中国党的形象,就是中国党以自己的状态和面貌,特别是自己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行,向外部展示和输送某种信息,然后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关于党的总体面貌的认知结果和价值判断。
形象是主体与客体之间一种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具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属性。形象首先是由主体本身决定的。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的反映和认知。就此而言,形象是客观的,不能无中生有,也不能化有为无。但光有主体不行。形象是客体通过一定渠道接受了某种信息之后,经过加工而形成的对于主体的总体印象。如果没有客体的认知和判断,也谈不上形象。就此而言,形象又是主观的。
形象还具有复杂性。主体在本质不变的情况下,也可能传输出某些与本质并不一致的信息。客体对主体也不是简单的条件反射,而是有一个加工判断过程。传播渠道的作用则更不容忽视。由于这三方面的原因,客体对主体的形象认知和价值判断,经常会出现放大、缩小甚至扭曲的现象。
应然形象,就是党应该具备的形象,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概括。应然形象的最高境界,是的统一。,并不是概念。但如果把党放到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考察,就成了对一个政党的最高要求。真——真实、、真诚、真理;善——善心、善行、善治、善政;美——美丽、美好、美景、美德。作为一个先进政党,必须尊重客观实际,努力追求真理,奉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尊崇社会大众的意愿,实行人性化的德政善治;必须通过对自然美、社会美的建设,使人民大众感到满意、愉悦、快乐、幸福。这种的形象,无论对于个人还是政党,都是一种正面和良好的形象。
进一步展开,党的形象可以包括很多方面。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六个方面:一是进步,即紧跟和引领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走在时代进步的前列,始终保持和发展自己的先进性。二是为民,即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真心实意代表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得到人民拥护,受到人民监督。三是善治,即制度体制科学合理,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善于治国理政,在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中政绩显著。四是,即具备文明素质,实行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五是开放,即坚持对外开放,走和平发展道路,实行互利共赢战略,胸怀博大、开放、包容,致力于推动建设持久和平的和谐世界。六是廉洁,即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不懈开展反斗争,健全惩治和预防体系,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清明。
一是要抓好本和标两个层面。从根本抓起,固本强体,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并不断取得显著政绩。与此同时,加强党的形象设计、形象建设、形象宣传,使党的本质通过党的形象准确地反映出来,并不断提升和改善。
二是要抓好主体、客体和传播渠道三个方面。主体就是党本身。主体抓好了,党的形象就有了基础。客体,就是国内人民群众和世界不同国家。运用多种方式,使不同的客体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加深对中国党的理解和认同。传播渠道是连接主体与客体的桥梁,要运用好这些渠道,客观准确地传播党的形象。
三是抓好国内国际两个范围。国内层面上,要解决老百姓对党的认同、拥护、紧跟、团结、奋斗的问题,这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基础牢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国际层面上,要在世界上树立我们党和国家的良好形象,使我们更多地得到外部世界的理解和支持,为国内事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
建党95年来,中国党形象的基本面相已经深深烙在中国人民的心里。与此同时,党的形象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动态的过程,这就要求党的形象建设不断与时俱进。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举措新形势下,应将廉洁作为党形象建设的一个目标性任务。
廉洁是中国党的一贯诉求,建设廉洁型政党具有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从思想上看,党的一些文献中提出党的建设目标,都有“廉洁”的表述。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一个“纪律严明、公正廉洁的党”。此后每一次党代会报告中都有对廉洁从政的强调,党中央还针对一些领域党的建设提出“廉洁从业”的要求。此外,进入新世纪后,党中央还明确提出建设廉洁型国家的目标,而建设廉洁型国家首先必须建设廉洁型政党。
廉洁型政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是党的先进性在执政条件下的集中体现。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在延安时期曾概括中国党与其他政党相区别的三个显著特征,这三个特征其实都与党的形象相关联,正是从这三个特征上表现了中国党与其他政党相比的先进性。党的后,习总又将严肃党内生活、营造健康洁净的党内生态概括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标志,这个重大思想创新,是从党执政规律上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标志的深刻揭示。党的廉洁形象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环境和党的地位变化,又有不同要求。在执政条件下,因为执掌权力而使廉洁问题更加突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求执政党廉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也同样要求执政党廉洁。可以说,在执政条件下,廉洁是党最为重要的形象,是党的形象建设最重要的问题,它最能够在党的先进性坐标上得到考量和测评。
建设廉洁型政党,既是解决党自身问题的需要,也是对社会和人民群众期待的回应。现实发展中,党的建设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取得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滋生成为作风问题暴露最严重的表现,不管是权力失控、作风不正,还是不守纪律、不讲规矩,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的发生有关。成为附着于党的肌体上的毒瘤,也成为社会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出廉洁型政党建设目标,从抓廉洁入手,这是社会期待,也会得到人民群众拥护。
建设廉洁型政党是中国发展逻辑的特殊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政党制度下,中国党扮演着执政党和领导党双重角色,权力与政党关系紧密粘合在一起。这与西方国家制度和政党制度有很大的不同。西方制度下,竞选获胜的政党成为执政党,但从权力运作体制上看,政党作为一个组织实际上与权力是分割的365体育手机版app下载,执政党掌握的权力很有限,称执政党其实只是制度设计上的一种象征符号,政府、议会、法院行使权力不与政党直接挂钩。中国发展逻辑具有执政党、国家和人民利益同质性的高度统一的特点。这个特点也决定了廉洁型政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党的形象会因为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存在变化性。这样的变化有两种基本态势:一是历史发展和工作任务变化要求党的形象呈现符合与时俱进的要求,不断结合新情况新问题,以优良传统维护党的形象,在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创的形象。二是社会环境中消极因子对党的肌体的腐蚀侵害,一些不良作风滋生,破坏党的形象。党的形象建设历史实践表明,这两种态势始终不同程度地存在,并构成一种博弈关系。第一种态势占压倒地位,党就得以保持和发展先进形象,第二种态势严重蔓延,党的形象必然蜕化变质。在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举措的新形势下,中国党的形象建设不能停留于应然性的认定,而应该强化实然性的建设,党的形象“应该是怎样的”与“实际怎么样”必须统一。廉洁形象是体现党的组织宗旨和群众路线在党的建设目标上的应然,与此同时,只有从实践中打造成为一个更加廉洁的政党,才能更加取信于民,从而更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中国党成立至今,组织了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其中,既有对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也有对重要节日的纪念。建构政党形象有多种途径,纪念活动是其中之一。
纪念活动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党形象建构的途径,是因为纪念活动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功能:一是表达功能。纪念活动能回溯党的历史,表达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略、执政追求,具有表达功能,民众可从纪念活动的表达中认识党的历史,感知党的形象,进而实现对中国党的认同和支持。二是感染功能。纪念活动有特定仪式、特定纪念空间,置身纪念活动的现场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如在广场举行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阅兵,就非常具有感染力,民众从中感受到了中国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三是聚焦功能。纪念活动媒体关注、党内关注、民众关注,甚至海外也关注,能吸引全社会甚至全球的目光,这是建构政党形象、传播政党形象的最佳机会和节点。四是强化功能。纪念活动往往具有周期性,经过周期性回溯历史、表达主张之后,能强化对于中国党历史的记忆。
通过纪念活动所建构的党的形象,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历史形象。纪念对象是重大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回顾历史是纪念活动不可缺少的内容,或者说是纪念开展的基础。如建党纪念,一般要回顾党的历史,并且在回顾党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关于历史表述的基本话语方式,如以关键词表述历史、以重大事件表述历史、以历史贡献表述历史。在建党纪念的过程中,也形成了评价中国党历史的基本视角和总结中国党历史经验的话语方式。二是现实形象。这种现实形象主要由中国党的执政成就、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展现。如国庆纪念对新中国建设成就的展现,实际上是中国党执政成就的展现;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是国家军事实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民族凝聚力的展现,也折射中国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三是未来形象。纪念活动往往还要展望未来,描述未来的发展图景。如习总在庆祝中国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实际上展现了未来的形象;习总在抗战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我们要以史为鉴,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形象,等等。
一是要使纪念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在现有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纪念活动的形式,使纪念活动成为国家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识,成为国家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成为政党形象建构的重要途径。二是要吸引各方面广泛参与纪念活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是否吸收党派参与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的问题上,有不同意见。后来批示同意吸收党派参与纪念。各党派负责人后来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畅谈对的感受和体会,对于中国党的形象建构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要广泛发动民众参与纪念,在纪念中提高民众文明素养,培养民众正确的历史观和对待历史的理性态度。三是要着力挖掘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把历史的价值充分展现出来,充分发挥历史的形象建构功能。历史是一个富矿,可以不断挖掘。如红军长征的过程,也是党内生态、生活常态化的过程,这是红军长征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从这样一个维度展示中国党的形象,富有现实意义。四是纪念活动要吸引国际社会的关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党纪念,外国友好国家的政党往往发贺电,甚至派一些代表团来参加纪念,国庆纪念邀请外国代表团来京参加典礼;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也邀请了外国代表团来参加。如此,纪念活动成为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形象、中国党形象的窗口。
《红色中华》创刊之初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后来成为中国党和苏维埃政府、总工会及青年团的联合机关报,该报与中国党的形象建设的联系是多方面的。
首先,对苏区选举运动的关注。《红色中华》介绍苏区选举中一些成功的经验,主要是:广泛而深入的动员工作,居民登记和选民登记运动,各乡苏维埃向选民报告工作,提出候选名单,发布来自群众的批评,选举运动是配合战争动员和深入阶级斗争进行的,各乡的选举大会一般到会代表占90%以上,妇女代表各乡都占30%以上。该报也指出当时选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人民群众没有真正动员起来,缺乏批判与斗争的精神,没有和检查劳动法、查田运动等斗争联系起来,吸引工人分子及劳动妇女当选代表做得不够,选举方法有些错误。《红色中华》还提出了改进的办法:各级机关在选举运动中开展查田查阶级运动,检查劳动法的执行程度,开展自我批判,必须广泛进行宣传组织工作,健全选举委员会的组织,发动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运动,审慎考查候选名单,必须注意加强苏维埃无产阶级的领导。1933年9月30日,《红色中华》第五版整版刊载选举的内容,提供了苏区选举的详细资料,展示了苏维埃选举的情况,提高了党和苏区政府的形象和地位。
其次,批评与自我批评。从1932年3月开始,《红色中华》设立“突击队”专栏,专门发布群众监督和自我检查结果,批评的对象上至中央苏维埃领导干部,下至基层工作人员,批评的范围包括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多方面。《好大胆的连副委员》揭露独立第九团一营六连副委员赵九苟贪污、抽大烟;《会昌城的群众工作》对会昌城的政策宣传执行不到位提出意见;《上杭县苏对扩大红军工作的谬论》强烈批评上杭县苏维埃阻碍当地群众去异地参军的观点和行为,呼吁与“狭隘主义”作斗争;《的威风十足官僚主义》对长汀县苏维埃张仁标在巡视工作中表现出的官僚主义进行批判。截至1933年1月底,“突击队”专栏累计发表批评稿件60余篇,成为名副其实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主阵地之一。
再次,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各地苏维埃建设差距较大,《红色中华》开辟“苏维埃建设”专栏,通过刊登信件,发布工作指示,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建议意见,为各个区县乡互相学习借鉴提供了信息,使得各地的苏区建设尽量平衡推进。1932年6月16日,《红色中华》就安远龙布区出现的群众情绪消沉悲观、苏维埃被异己分子操纵等异常严重的问题,提出工作重点转向继续深入土地、打击豪绅地主、建立群众组织和改造地方武装、改造区乡政府等方面,以稳定该地区的苏维埃政权。1932年3月,《红色中华》刊载了人民委员会命令,要求政府工作人员加紧学习,提高文化素质,增强对党的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凡是不积极学习的就是对怠工,对苏维埃政府工作不努力”,“每一区、县、省苏都要设识字班,所有的委员和工作人员,都要强迫他们努力识字”。因此,党在苏区开设苏维埃工作人员训练班,对苏维埃主席和委员进行工作培训,同时还开设教员训练班,普及各种工作常识和科学常识。
《红色中华》对党的形象的建设通过选举以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理论联系实际等内容来体现。这就是后来提出的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因此,《红色中华》对党的形象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媒体作用。
《红色中华》对党的形象建设,有利于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增强党内的凝聚力,也增强党在群众中的认同感;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执政环境,巩固党在苏区的执政地位;有利于在国内外交往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因而,慢慢获得了来自于国内外不同组织的支持和信赖,成为打开国内局面的很重要因素。
中国党执政形象是党的形象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党执政形象,是指党在掌握、运用国家政权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365体育手机版app下载、推进社会发展、造福人民的进程中,党的自身建设、党的执政实践、执政绩效、党的执政体制、执政机制以及党的社会化等在民众当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关于党的整体评价和认识,是党的重要执政资源和软实力,是民众对党内化于心的一种情感反映。
关于党的执政形象的定义有以下几个基本点:一是突出党的“执政形象主体”作用,即党在推动、社会发展、造福人民的执政实践中取得成绩;二是突出党的“执政形象客体”即党内外民众的感觉、认知、接受;三是突出党的“执政形象的主客体关系性”,即党与政府、社会、民众的良性互动,以形成较为稳定的、整体性的评价和认识;四是突出党的“执政形象的基调定位”,即执政为民的形象。中国党执政形象的历史和逻辑起点就是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用好权,偏离了执政为民这个根本,就会对党的执政形象造成损毁、破坏。
重视党的自身建设,是党树立、巩固和发展良好执政形象的首要影响因素。同志曾说过:“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这就是为什么要重视党的形象建设的那个“本”,这也已经成为每个党员群众的共识。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自身建设,从新中国成立之前同志提出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到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上提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再到党的报告提出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党的提出的“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中国党始终牢牢抓住党的自身建设这个根本。特别是党的十八以来,我们党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凝心聚力、直击积弊、扶正祛邪,党的建设开创了新局面,党风政风呈现出新气象。
第二个要素是党的执政绩效。执政绩效是执政的业绩和效能。执政绩效,本质上通过党的执政能力和对执政目标的实现力等因素来体现。执政绩效首先体现在发展经济上。这是因为,政党执政是一种公共利益的执政,必须有能力发展经济,给民众以实际利益。执政绩效也体现在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上。价值与形象紧密相连,不同政党执政的价值理念不同。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习总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坚持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执政绩效评判标准是我们党树立良好形象的重要标准。此外,执政绩效还体现在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执政绩效评估体系层面,要高度重视执政成本。
第三个要素是党的执政体制、机制,这个是需要我们关注的层面。党的执政体制是执政党、社会、政府之间的权力、利益、制度的连接和关系定位,它是基本制度的实现形式。执政体制决定了政党能力、政府能力和社会能力形成的可能性空间。党的执政活动能否正常进行以及效率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和体制的安排是否科学。执政机制是指在一定制度安排或体制框架的基础上,为了实现执政目标而形成的执政党党内,执政党与社会、国家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关系的动态模式,健全有效的执政机制是整个执政体制有效运转的润滑剂。
第四个要素是党的社会化。社会化是文化的形成、维持、传播和发展的过程。每一个社会成员对有关系统的认同、依附、认识、态度、概念、信仰、支持和参与,大多是社会化的结果。在新时期互联网全媒体时代,尤其要关注到,党的良好执政形象的塑造、维护离不开各种传媒的有效介入。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炳林提出,中国党形象建设要内外兼修。对内要实实在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外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此,必须要正确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党形象的本质。本质的揭示是塑造形象的关键所在,若没有揭示本质,形象是永远无法改变的。二是历史和现实的关系。历史形象如何,将直接影响现实形象如何,在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的当下,必须树立正确的历史形象支撑现实,理顺两者关系,正确对待历史,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三是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不仅要以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为核心,努力建构自身话语体系和良好形象,更要在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积极对外展示中国党形象。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程美东教授认为,一个团体的集体共识、诉求、内在文化因素从整体上影响着、决定着其根本的社会形象。但这种根本性的决定不是抽象的,而是通过具体成员展现出来的。中国党作为在近代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而且正在产生重大影响的政党组织,它的总体形象由每一个党员个体所构成。而作为一个组织,在党的整体性形象的综合建构中,领袖气质至关重要。
中央党校博士何鹏程回顾了政党形象建设的理论缘起与学术前史。他指出,在国内理论界并未对政党形象有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的学理性探究。未来不仅要在学理性研究上通过一般现象研究构造出自己的理论范畴和学术地位,更要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证案例剖析总结出经验教训,甚至应试图建立一个有利于塑造良好政党形象的指南性行动框架。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张静指出,长征时期中国党形象的传播过程,既是其形象建设和塑造的过程,也是其内部凝聚力和外部号召力不断增强的过程。这一时期积累的传播经验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党的改革形象传播工程提供了重要启示:一是加强执政能力和作风建设,夯实党不忘初心、一心为民的形象根基;二是主动掌握媒介时代的传播能力和传播艺术,创新话语方式。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玲指出,延安时期的中国党通过加强自身建设、经济改革、执政体制建设和改造社会等举措365体育手机版app下载,树立了清正廉洁、高效、执政有方的政党形象,赢得根据地民众、国统区爱国人士和海外进步人士的广泛赞誉,客观上树立了中国党的高效执政、执政、廉洁执政的政党形象,为中国党赢得民族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刘明兴回顾了上海解放前后中央、华东局和上海市委出台的反腐措施。上海在中央统一部署下相继发动了整风运动、“三反”运动等,并建立了纪委监察机构惩治分子,追缴了大量赃款,对许多人员起到了教育作用,加上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实施,现象大为减少,党在上海人民群众中逐渐树立起清廉形象。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郝志景认为,良好的执政绩效是提升政党形象的根本所在。而衡量执政绩效的重要标志就是就业。上海解放初期,因为种种原因,大批人失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党多措并举,大力救济失业群体,积极实施以工代赈、组织生产自救、开展转业训练、推动劳资协商,最终解决了这些问题。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朱潇潇分析了美国对中国党的形象认知,认为这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美国对中国整体形象认知和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1949年以后,美国语境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和中国党形象高度复合叠加,折射出中美关系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的变迁发展。
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冉认为,受互联网新媒体的影响,政党形象的生成机理、宣教体系、评价机制都发生了深刻而重要的变化。传统的政党形象遭遇了超烈度解构,党的形象资源面临加速流失的可能性。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做好政党形象管理,是关系中国党前途命运的大事件。为此,需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有必要重新审视政党形象的塑造规律;二是亟需维护好政党形象的严肃性与整体性;三是要解决形象评价的对冲问题。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振阐述了新时期党员“老实人”形象建构何以可能。他指出处于全球化、市场化、大数据时代,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中,面对一系列更加深刻、复杂的经济和社会难题,如何坚持中国党“老实人”形象,并非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令行禁止”的简单“命题”,而是一个涉及整个社会存在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历史观评判难题。马克思主义具有坚持实事求是、老老实实的“内在基因”,在这一思想武器指导下,决定了党“老实人”形象的建构意义和价值。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郑智鑫认为,政党形象建设不仅是一种形象构建,也需要通过政党实践活动来加以提高。执政党形象建设是应对当前发展危机和严峻挑战而提出的,它与党中央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下新树立科学合理的发展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将促进中国党的执政形象的提升。其中,坚持人民性是形成积极良好的政党形象的关键。